宁波私人调查事务所:房屋寿命50年、土地使用权70年4月4日,建成仅20年的聚景社区29栋1.5单元房屋突然倒塌,造成1人死亡、6人受伤。早报记者孙展图《联合早报》记者梳理了宁波发生的三起倒塌住宅楼事件,发现从危房处置、责任认定乃至国有土地使用权期限等方面,制度存在一些空白。 显然,这些问题不仅仅影响上世纪“快速增长时期”建造的建筑。
《早报》记者 张六涛 宁波奉化
晨报见习记者慈亚生
面对眼前的废墟,曾经居住在聚景小区29号楼206室的奉化市民毛露茫然地站着。 她无法想象未来,因为在她面前的废墟中,曾经有一个叫做“家”的地方。
4月4日,建成仅20年的宁波市奉化市金平街道聚景社区1.5户29栋房屋突然倒塌,造成1人死亡、6人受伤。
这是五年来宁波发生的第三起住宅倒塌事故。 2009年和2012年,宁波市、奉化市曾发生两起类似事故,造成1人死亡、1人受伤。
“这不是宁波一个人的问题。我国大多数住宅建筑的设计标准是50年,但没有人能说清楚,在20世纪80年代、90年代城市建设加速浪潮中密集修建的建筑有多少。”曾经有“脆”或者“脆”的建筑,“建筑倒塌”与当时的建筑质量有关。 昨天,教授级高级工程师、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葛荣告诉早报记者。
《联合早报》记者梳理了宁波发生的三起倒塌住宅楼事件,发现从危房处置、责任认定乃至国有土地使用权期限等方面,制度存在一些空白。 显然,这些问题不仅仅影响上世纪“快速增长时期”建造的建筑。
为什么错过了解决危机的一个月窗口期?
2月24日,监测评估公司提出初步加固意见,工程造价约为450万元。 由于认为房屋存在明显质量问题,大多数居民不愿意承担费用,希望政府找开发商或施工单位。 也有业主抱着“不如等变成D级危房,直接撤离,让政府换房子”的想法。 。 在事发地金平街,“成本非常高,只能向上级汇报”。 然而,还没等上级做出决定,29栋建筑就已经倒塌。
菊井社区29栋楼房倒塌并非没有先兆。 去年10月以来,楼内居民陆续向社区、街道反映质量问题。 当地官方委托第三方检测公司进行检测评估,将其列为丙级危险建筑(部分危险建筑),并委托浙江核建特种技术有限公司提出了初步加固建议,但由于无法就加固费用由谁承担达成一致,错过了避免悲剧发生的机会。
“根据现场实测数据,该建筑存在砖块、圈梁、结构柱强度不足、地基下沉、积水等问题,均未达到原设计要求。” 已参与29栋楼宇检查的浙江建工院建筑检测公司负责人王大邦告诉早报记者,公司曾两次受奉化市房管局安检室邀请进行现场检查。现场检查,并于1月17日出具了《奉化市菊景路29户房屋工程质量检验评价报告》。
除了内在的质量问题外,《报告》还指出,后期的人为因素也是房屋发生险情的诱因。 据报道,29栋楼房的11户居民已拆除楼房承重墙。 有居民私自更换车库架空层入户门的位置时,不仅拆除了承重墙,还将采光、通风的窗户改成了出入口门。 改造后,拆除的承重墙未进行加固。
《报告》认为,菊井社区29栋混合结构建筑建造时间早,结构措施薄弱,人为破坏了房屋的完整性。 同时,地基土质比较松软,使用过程中地基之间相互作用,造成房屋一定的不均匀沉降。 另外,房屋本身的抗变形能力较差,对沉降变形比较敏感。 以上原因都会造成房屋出现裂缝、变形等,需要尽快加固,保证使用安全。
2月24日,浙江核电建设特种技术有限公司提出初步加固建议,工程造价约为450万元。 据了解,菊井社区有公共维修基金,但用于维修公共部位和共享设施设备,且远不足450万元。 因此,加固成本的来源就成为一个问题。
由于认为房屋存在明显质量问题,大多数居民不愿意承担责任,希望政府找开发商或建筑公司。 也有业主认为,“不如等变成D级危房,直接撤离,让政府更换房屋”。 在事发地金平街,“成本非常高,只能向上级汇报”。 然而,还没等上级做出决定,29栋建筑就已经倒塌。